不同地质条件下强夯施工的参数选择和调整至关重要,以下是相关介绍:
一、砂土地质条件
1、参数选择:
夯击能:可选择相对较高的夯击能。砂土颗粒间摩擦力小,较高的夯击能能够使砂土颗粒迅速密实,提高地基承载力。
夯击次数:一般可适当增加夯击次数。砂土的透水性好,夯击过程中孔隙水压力消散快,能够承受较多的夯击次数。
夯点间距:间距可相对较大。砂土的挤密效果相对较好,较大的间距可以减少重复夯实,提高施工效率。
2、参数调整方法:
如果夯击后出现 “弹簧土” 现象,应减少夯击能和夯击次数,同时缩小夯点间距,进行二次夯击,以改善密实度。
若检测发现地基承载力不足,可以适当增加夯击能和夯击次数。
二、黏土地质条件
1、参数选择:
夯击能:选择适中的夯击能。黏土的透水性差,过高的夯击能可能导致孔隙水压力过高,影响施工效果。
夯击次数:不宜过多。黏土在夯击过程中孔隙水压力消散慢,过多的夯击次数可能会造成土体破坏。
夯点间距:间距可相对较小。黏土的挤密效果相对较差,较小的间距可以提高夯实效果。
2、参数调整方法:
若夯击过程中孔隙水压力上升过快,应暂停施工,等待孔隙水压力消散后再继续施工,或者降低夯击能和夯击次数。
当检测发现地基沉降较大时,可以增加夯击次数或适当提高夯击能,但要注意控制孔隙水压力。
三、粉土地质条件
1、参数选择:
夯击能:选择中等偏上的夯击能。粉土的性质介于砂土和黏土之间,需要一定的夯击能来提高密实度。
夯击次数: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中的夯击次数。粉土的透水性和孔隙水压力消散速度也介于砂土和黏土之间。
夯点间距:间距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,一般不宜过大或过小。
2、参数调整方法:
如果出现局部松散或不均匀沉降,可以适当增加夯击次数和调整夯点间距,进行局部补强。
若检测发现承载力不够,可在合理范围内提高夯击能。